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3章(1 / 3)

&esp;&esp;所以她选择了土选项,也就是夸她功绩的那一项。

&esp;&esp;还有就是自己给自己起尊号那个选项,毕竟多选题,总不能只选一个,她便随便拉了一个出来凑数。

&esp;&esp;反正注定答不对了,维持住自己在大王心里的好印象才是要紧事。

&esp;&esp;幸好她还有争气的后人,就算为着后头的数代明君,她的地位也会稳固到无人能够动摇。

&esp;&esp;系统判卷:

&esp;&esp;【回答错误!】

&esp;&esp;【金选项尊号相关记载并无争议,出自《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

&esp;&esp;【土选项也不存在争议,该评价来自研究先秦史的名家马先生。马先生在秦史界极具权威,为我国著名史学家。】

&esp;&esp;系统宣布正确答案是“昭襄王篡位掌权”和“始称太后”这两条,也就是说摄政那些听起来很糟糕的描述都是真的。

&esp;&esp;芈八子:唉,日子真难过!

&esp;&esp;幸好,还有个篡位存疑。不然就不是两条黑历史挂身上了,而是足足三条。

&esp;&esp;魏惠王忽然开口:

&esp;&esp;“其他选项可以详解吗?”

&esp;&esp;他不好过了,别人也别想好过。什么太后摄政、篡权夺位的,都给他细细分说。说清楚一点,好叫秦人下不来台。

&esp;&esp;尤其是昭襄王篡位这个说法,他很感兴趣。如果对方是篡位夺得的江山社稷,那就有意思了。

&esp;&esp;三个秦人都懒得理他。

&esp;&esp;秦政和扶苏是因为不以为意。

&esp;&esp;别管正史上昭襄王是怎么继位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所在的原生位面又不是正史位面,而是同人文衍生位面。

&esp;&esp;同人文的作者立场是偏向秦国的,写作时当然会刻意挑选对秦国有利的说法取用。反正是存疑的记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她选哪个都理直气壮。

&esp;&esp;所以在父子俩的位面,昭襄王就是正经继位的。

&esp;&esp;扶苏记得当时是秦武王死后国内乱了起来,好几方势力支持不同的人继位。偏偏惠文后死得比她儿子还早,所以也没个人能主持大局。

&esp;&esp;最后几方势力博弈,芈八子和她兄弟率领的楚系一脉占据上风。将外出为质的公子稷接回国继位,镇压了其他势力,诛杀了企图夺位的公子壮。

&esp;&esp;因为母亲和舅舅在自己的继位上出了大力气,后续昭襄王亲政后起初并没有太过限制母亲手里的权力。

&esp;&esp;所以直到昭襄王三十五年,还能出现宣太后诱杀义渠王这一经典事迹。一直到昭襄王四十一年,他才下狠手收拾掉了魏冉这个集团。

&esp;&esp;但扶苏也学过历史课本,知道这是所有推测里比较小众的说辞。

&esp;&esp;更常见的版本是另外两种。

&esp;&esp;系统的详解虽迟但到:

&esp;&esp;【昭襄王篡位说出自唐朝人编纂的《史记索隐》,因是近千年后的后人所作,无法确定真伪。】

&esp;&esp;【秦国史书《秦记》记载昭襄王为正统继位,受臣子拥立上位,将惠文后拥立的庶长子壮等打为逆贼,并诛杀。《史记》选取了秦国史书的记载,不曾怀疑这一段的真实性。】

&esp;&esp;【但有史学家认为这段记载可能是昭襄王等既得利益的后人粉饰太平之作,故意歪曲事实抹黑公子壮,实则自己才是逆贼。】

&esp;&esp;【另外关于惠文后的记载也存在相悖之处,《史记》里同时记载了她早于秦武王便去世和谋反被诛两种结局,无法确定哪一种是真。】

&esp;&esp;【另有一种说辞是惠文后与宣太后各自拥立一位公子,皆非昭襄王。是赵武灵王想插手秦国内政,于是支持在燕国为质的昭襄王回国继位,群臣屈从于赵国的压力,只能选择接受。】

&esp;&esp;所以关于昭襄王的继位真相,存在着好几种说辞。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

&esp;&esp;如今舆论上有许多支持篡位说的迹象,但仅凭唐人一本《史记索隐》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度。

&esp;&esp;哪怕是汉人写的,可信度都高一点。

&esp;&esp;扶苏听完嗤笑了一声:

&esp;&esp;“唐朝人写的啊,那没事了,正常操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