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几个呼吸的时间当中,吴威就敏锐地猜测到了常浩南的目的……之一。
尽管只是表层的。
“长远来看,是的。”
数据链这个事,常浩南给不少单位都发过合作邀请函,所以倒也没什么掖着藏着的必要。
只不过,除了早有预见性的王晓模院士,以及现在刚刚被告知过的吴威以外,其他人都下意识地以为他只是准备搞个空军,或者最多是三军综合的指挥系统。
既然是指挥,那就只是上级对下级的单向联通。
但常浩南很喜欢马伟铭大佬的一句话——
既然要搞,就超美国!
所以,哪怕眼下的条件尚不满足,但他还是准备给未来的非对称双向数据链留出升级空间。
“那既然软件层面解决不了,硬件层面又会带来其它问题……难道您还有第三条路线么?”
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的之后,吴威赶紧把话题拉回到了之前讨论的自干扰问题上。
“第三条路线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常浩南摇摇头,带着些许无奈的语气道:
“但我可没说过不能从硬件层面解决……”
“哈?那您刚刚……”
“我刚刚说的是你提出的那个方法有问题,不要把问题扩大到整个硬件层面。”
常浩南瞟了一眼吴威,用玩笑的语气说道。
“咳咳——”
吴威突然感觉自己脆弱的内心出现了一丝难以弥合的裂痕……
常浩南也终于不再卖关子:
“我的想法是,与其绞尽脑汁去规避由其他发信机发出的信号,不如把它当做当作有用信息来处理,从而在网络编码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整个多跳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sea650发动机,完成总装!
在听到这个说法之后,吴威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一抹清澈的茫然。
不过,今天这一轮大起大落又大起的心路历程走下来,他此刻的心态已经被磨炼得坚如磐石。
因此,尽管完全没懂,但他还是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等待常浩南的进一步解释。
毕竟后者刚才已经提到了要涉及硬件层面的改动,那最后还是得落实到他们五十四所来具体执行。
果然,经过短暂思考之后,常浩南重新开口道:
“理论上,只要能建立叠加波形与信息间的映射关系,就可以在无需单独解调每个用户信息的前提下,直接对叠加波形进行解调……只需要执行一步异或操作,就能消除广播效应带来的自干扰,也不会给系统增加太多额外的算力和功耗负担。”
“另外,这样完成一次典型的单跳双向中继通信,中间只会出现两个时隙,而不是传统传输策略中的三个,相当于又能提高大约三分之一的理论吞吐量……”
这一番推导的跳跃性确实有点大,反而导致吴威的眼神更清澈了。
看着对方的样子,常浩南就知道自己刚才这两段估计是没解释通,只好返回到一号车里,把笔记本取了出来——
方才等待那几轮实验结果的时候,他已经在上面写下了一些思路。
“在半双工条件限制下,系统需要分别进行上行和下行两個阶段,才能完成一次双向中继通信,上行阶段,节点1和节点2同时发送各自的数据帧s1和s2到节点r,下行阶段则是节点r根据接收的叠加电磁波信号进行解调与网络编码映射,组成网络编码数据帧sr并广播到节点1和节点2。”
常浩南一边说着一边从笔记本当中找到写着相关内容的一页,然后交给吴威:
“因为叠加波形与信息间具备映射关系,因此节点只要利用编码数据帧sr,以及自身本来拥有的一个数据帧就能恢复出另外一个数据帧,此时整个双向通信过程已经完成,也就不需要再出现第三个时隙了。”
“当然,这个过程的重点在于中继节点r对接收的叠加电磁波信号进行处理的具体方案,关于这一点到底怎么设计,我还没有完全想好……”
吴威一边听着常浩南的解释,一边目光飞速扫过笔记本上的内容。
虽然插图略显抽象,字迹也比较龙飞凤舞,但他又不是零基础萌新,况且旁边还有笔记正主现场教学,所以还是很快就理解了上面的内容。
之后……
他就没忍住,又看了一遍。
虽然上面没有涉及到工程上的实现手段,但就算是只从思路的角度出发,也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只可惜俩人是站在一处戈壁滩上,没有桌子用。
于是吴威只好退而求其次,一掌拍在了旁边的引擎盖上:
“常总,这不就是在物理层面上又实现了一次网络编码?”
这个总结确实精辟,甚至可以说是透过现象直插本质。
就连常浩南也不由得有些另眼相看。
“从原理层面上还真就是这样……”
耽美小说